诗经·齐风·还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还(xuán):通“旋”,轻便灵活。也有说法认为是“环”,有敏捷、矫健之意。

峱(náo):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

从:追逐。

肩:借为“豜(jiān)”,大兽。《毛传》中说“兽三岁为肩,四岁为特”。

揖:作揖,古礼节。

儇(xuān):轻快便捷。

茂:美,指善猎。

牡:公兽。

昌:指强有力。

臧:善,好。

译文:

对面这位大哥身手真敏捷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凹。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小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利落啊!

对面这位大哥身材长得好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道。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公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本领高啊!

对面这位大哥体魄好健壮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南。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匹狡猾狼,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心地善啊!

讲解:

主旨:这是一首猎人互相赞美对方的小诗。两位猎人在峱山打猎时偶然相遇,一起追捕猎物后,互相称赞对方的敏捷、善猎和健壮。诗歌生动地展现了猎人之间的豪爽和对彼此狩猎技能的欣赏。

艺术特色:

复沓结构:全诗三章,每章结构相似,只换了几个关键的字词,如“还”“茂”“昌”“间”“道”“阳”等,这种复沓的结构既使诗歌的节奏明快,便于吟唱,又强化了主题,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猎人之间的互相赞美之情。

语言简洁生动:诗歌语言简洁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能准确地描绘出打猎的场景和猎人的形象。如“并驱从两肩兮”“并驱从两牡兮”“并驱从两狼兮”,简单的几个字就把猎人们共同追捕猎物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音韵和谐:每章的最后一句都以“兮”字结尾,且句尾押韵,如首章的“还、间、肩、儇”,次章的“茂、道、牡、好”,末章的“昌、阳、狼、臧”,使诗歌读起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感。

文化背景:齐国地方多山,民众喜欢狩猎,对好猎手颇为赞许。这首诗反映了当时齐国的狩猎文化和人们对勇敢、敏捷、善猎的猎人的尊重和赞美。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即对力量、勇敢和技艺的崇尚。

诗经

97. 诗经·齐风·还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