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祈父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注释:
祈父:周代执掌封畿兵马的高级官员,即司马。
爪牙:保卫国王的虎士,是对武臣的比喻。在古代早期为中性词,后世多用作贬义。
胡:为什么。
转:转移,调遣。
恤:忧愁,这里指忧患、困苦的处境。
靡所:没有处所。
爪士:即爪牙之士。
厎:停止。一说“至也”。
亶:确实。
聪:听觉灵敏,这里指明智、聪慧。
尸:借为“失”。一说“主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中提到“言我从军以出,有母不得终养,归则惟陈飨以祭是可忧也”。
饔:熟食。
译文:
祈父啊!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
祈父啊!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
祈父啊!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讲解: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周王朝的王都卫士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诗中士兵对祈父(司马)调遣他们去前线作战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既反映了士兵们的困苦处境和哀怨心情,也从侧面揭示了当时周王朝的军事制度混乱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内容分析:
第一章:开篇直呼“祈父”,以强烈的语气表达对祈父的质问。士兵强调自己是“王之爪牙”,本应承担保卫王宫的职责,却被调遣到艰苦的征戍之地,导致“靡所止居”,居无定所,生活困苦。这既表现出士兵对自身身份和职责的认知,也突出了他们对当前处境的不满和困惑。
第二章:结构与第一章相似,再次强调自己是“王之爪士”,进一步质问祈父为何让他们陷入如此艰难的境地,“靡所厎止”,奔波劳累没有尽头。这里的重复加强了士兵的哀怨情绪,也暗示了他们对这种不合理安排的愤怒在不断积累。
第三章:士兵对祈父的指责更加激烈,直接称其“亶不聪”,即实在不聪明、不明智。认为祈父不懂得合理安排军事力量,让本不该出征的王都卫士去征战,导致他们无法照顾家中的老母,“有母之尸饔”,使母亲的生活失去了保障。这不仅是对祈父个人能力的质疑,更是对整个军事决策的批判。
艺术特色:
直抒胸臆:整首诗没有采用温柔含蓄的比兴手法,而是直接以质问的语气表达士兵的怨恨,风格直白、坦率,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
重章叠句:诗歌三章结构相似,语言反复,在回环往复中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士兵的不满情绪不断加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简洁:文字简洁明了,用词精准,如“爪牙”“爪士”等词语准确地表达了士兵的身份和地位,“转”“恤”“靡”“厎”等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士兵的遭遇和困境,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