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曹风·鸤鸠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鸤鸠:布谷鸟。亦作尸鸠,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为它孵化。古代传说布谷鸟饲养小鸟,朝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因而用以命官名,古代管理水土的官司空曾称鸤鸠氏。

淑人:善人。

君子:尊称,代指有才有德的人,也可指在位的人。

仪:容颜仪态、言行举止。

一:平均如一、始终如一。

心如结:比喻用心专一。如物之固结而不散。

伊:是。

弁(biàn):皮帽。

骐(qí):青黑色的马,此代指帽子的颜色、纹饰。一说古代皮帽上的玉制饰品。

棘:酸枣树。

忒(tè):差错、偏差。

正:法则、标准,这里可理解为成为榜样、示范。

榛(zhēn):丛生的树,树丛。

胡:何,为什么。

胡不万年:怎不祝他万寿无疆。这是一种祝愿的表达。

译文: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有七个被它细心哺食。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始终如一。仪容端庄始终如一,内心操守坚如磐石。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在梅树枝间。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是白色丝镶边。他的腰带白丝镶边,玉饰皮帽花色新鲜。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在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成为各国的模范形象。

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翻飞栖息在丛莽。品性善良的好君子,是百姓敬仰的榜样。百姓敬仰作为榜样,怎不祝他万寿无疆?

讲解:

主题思想:关于此诗的主旨,历来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毛诗序》说“《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认为是讽刺在位者言行不一,不能像布谷鸟育雏那样公平对待子民。另一种观点如朱熹《诗集传》所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是对君子品德的赞美,认为君子应像布谷鸟喂养雏鸟一样,始终保持公正、专一的品德。从诗歌字面传达的信息来看,颂扬君子的说法更具合理性,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可能存在的讽刺意味。

艺术特色:

起兴手法:诗四章都以鸤鸠及其子起兴,这种手法不仅使诗歌开篇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含义深长。布谷鸟仁慈且喂养众多小鸟无偏无私、平均如一,与下文“淑人君子”的品德相呼应,同时也与小鸟们在不同树上的游移不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君子的坚守和稳重。

结构严谨:整首诗结构清晰,四章反复吟咏,从君子的仪表仪态到其内在品德,再到对国家和百姓的影响,逐步深入地进行颂扬。各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细节描写:诗歌在描写君子的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其带伊丝,其弁伊骐”,通过对君子腰带和皮帽的描写,将君子的华贵风采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君子的美好形象。

诗经

152. 诗经·曹风·鸤鸠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