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召南·采苹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注释:

苹:水生植物,即浮萍。

南涧:南边的山涧。

滨:水边。

藻:水藻。

行潦(háng lǎo):沟中积水。

盛:装。

筐:方形竹器。

筥(jǔ):圆形竹器。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这里指煮藻。

锜(qí):三足锅。

釜:无足锅。

奠:放置祭品。

宗室:宗庙。

牖(yǒu)下:窗户下。

尸:主持祭祀。

齐(zhāi):“斋”之省借,恭敬。

季女:少女。

译文:

哪里可以采苹?在南边山涧的水边。哪里可以采藻?在那沟中的积水处。

用什么来装?有方形的筐和圆形的筥。用什么来煮?有三脚的锜和无脚的釜。

在哪里放置祭品?在宗庙的窗户下。谁来主持祭祀?是恭敬的少女。

讲解:

主题与背景:这首诗描写了女子采摘苹、藻,烹煮后用于祭祀的过程。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祭祀文化和女性在祭祀活动中的角色。在古代,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活动,体现了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艺术手法:

问答形式:诗歌以“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等问答句开篇,引出采苹、采藻的地点,使诗歌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和对话感,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结构相似,仅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如“筐及筥”“锜及釜”等。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强调了主题,突出了女子采集、烹煮和祭祀的过程。

细节描写:诗歌对祭祀的准备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用筐和筥来装苹和藻,用锜和釜来煮,以及在宗庙窗户下放置祭品等,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古代祭祀的具体场景。

文化内涵:此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祭祀文化和等级制度。祭祀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方式。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她们在祭祀等重要活动中承担着一定的责任。

诗经

15. 诗经·召南·采苹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