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陈风·株林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注释:

胡为:为什么。

株:陈国邑名,在今河南柘城县。林:郊野。一说株林是陈大夫夏徵舒的食邑。

从:跟,与,此指找人。一说训为因。

夏南:即夏姬之子夏徵舒,字子南。

匪:非,不是。

适:往。

乘(shèng)马:四匹马。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

说(shuì):通“税”,停车解马。

株野:株邑之郊野。

乘(chéng)我乘(shèng)驹:驹,马高五尺以上、六尺以下称“驹”,大夫所乘;马高六尺以上称“马”,诸侯国君所乘。此诗中“乘马”者指陈灵公,“乘驹”者指陈灵公之臣孔宁、仪行父。

朝食:吃早饭。闻一多考,性曰为食(在当时常用作隐语,暗指男女间的性爱)。

译文:

为何要到株林去?那是为了找夏南。不是为到株林玩,而是为了找夏南。

驾着大车赶四马,株林郊外卸下鞍。驾着轻车赶四驹,奔抵株林吃早餐。

讲解:

主题思想:这首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揭露陈灵公君臣的荒淫生活,讽刺上层统治者的政治腐败。陈灵公与大夫孔宁、仪行父都与夏姬有私通关系,他们的行为引起了陈国百姓的不满和议论。诗中看似是在说去找夏南,实际上是用这种委婉的方式来暗示他们去株林是为了与夏姬私会,以一种隐晦的手法对这种丑恶行径进行了讽刺。

艺术特色:

巧妙设问:诗歌开篇以“胡为乎株林?”这一疑问句起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回答“从夏南”,接着又再次强调“匪适株林,从夏南”,这种反复的设问和回答,看似在解释去株林的原因,实则是欲盖弥彰,更加突出了陈灵公等人行为的不轨和目的的不纯。

细节描写:诗中对出行的描写,如“驾我乘马”“乘我乘驹”,不仅展现了陈灵公等人出行的场景,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急切的心情。而“朝食于株”这一细节,结合古代“朝食”的隐语含义,更是将他们的丑态和无耻展现得淋漓尽致。

语言简洁: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能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短短几句话,就将陈灵公等人的荒唐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诗经

144. 诗经·陈风·株林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