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王后烝哉!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注释:
1. 遹(yù):陈奂《诗毛氏传疏》认为是发语之词,为“曰”“聿”的假借字。
2. 烝(zhēng):《尔雅》释“烝”为“君”,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韩诗说“烝”为“美”,诗中八用“烝”字皆为叹美君主之词。
3. 于崇:“于”本作“邘”,古邘国,故地在今河南沁阳。崇为古崇国,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周文王曾讨伐崇侯虎。
4. 丰:故地在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
5. 淢(xù):假借为“洫”,即护城河。
6. 棘:陆德明《经典释文》作“亟”,《礼记》引作“革”。按段玉裁《古十七部谐声表》,棘、亟、革同在第一部,音义通,此处皆为“急”义。
7. 王后:第三、四章之“王后”同指周文王。
8. 公:同“功”。
9. 濯:本义是洗涤,引申有“光大”义。
10. 翰:主干。
11. 皇王:第五、六章之“皇王”皆指周武王。
12. 辟(bì):陈奂《诗毛氏传疏》认为当依《经典释文》别义释为“法”。
13. 镐(hào):周武王建立的西周国都,故地在今陕西西安沣水以东的昆明池北岸。
14. 辟廱(bì yōnɡ):西周王朝所建天子行礼奏乐的离宫。
15. 芑(qǐ):同“杞”,杞柳。
16. 仕:毛传释“仕”为“事”,古通用。
译文:
文王有着好声望,如雷贯耳大名享。但求天下能安宁,终见功成国运昌。文王真个是明王!
受命于天我文王,有这武功气势旺。举兵攻克那崇国,又建丰邑真漂亮。文王真个是明王!
挖好城壕筑城墙,作邑般配实在棒。不贪私欲品行正,用心尽孝为周邦。君王真个是明王!
文王功绩自昭彰,犹如丰邑那垣墙。四方诸侯来依附,君王主干是栋梁。君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奔流向东方,大禹功绩不可忘。四方诸侯来依附,大王树立好榜样。大王真个是明王!
落成离宫镐京旁,在西方又在东方,在南面又在北面,没人不服我周邦。大王真个是明王!
占卜我王求吉祥,定都镐京好地方。依靠神龟定工程,武王完成堪颂扬。武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边上杞柳壮,武王任重岂不忙?留下治国好策略,庇荫子孙把福享。武王真个是明王!
讲解: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是对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歌颂。前四章写周文王,叙述了文王受天命、伐崇国、建丰邑、筑城墙等功绩,突出了文王的仁德和伟大;后四章写周武王,描述了武王营建镐京、四方来服、占卜定都、成就王业等事迹,展现了武王的英明和威武。全诗通过对周王的赞美,表达了对周朝统治的肯定和对周王朝繁荣昌盛的期望。
艺术特色:
结构严谨:全诗八章,每章五句,以文王和武王的事迹为线索,依次展开叙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前四章与后四章分别围绕文王和武王,形成了一种对称的结构,使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整齐的美感。
语言生动:诗歌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文王和武王的功绩,如“文王有声,遹骏有声”,以“遹骏”形容文王的名声远扬,生动形象。同时,诗歌中还使用了一些夸张的手法,如“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强调了武王的威望和统治的广泛。
用韵和谐:诗歌在押韵上也很有特点,如“声”“宁”“成”“烝”等字在韵脚上相互呼应,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历史背景: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周文王和周武王是周朝的重要君主。周文王在位期间,实行仁政,广纳贤才,为周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周武王则继承了文王的遗志,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也体现了周朝初期的繁荣和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