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车攻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田车既好,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注释:
1. 攻:坚固。
2. 同:齐一,指马的毛色、体力等相同。
3. 庞庞:强壮貌。
4. 驾言:驾车。 徂东:往东。
5. 田车:打猎用的车。
6. 田牡:田猎所用的公马。 阜:肥壮。
7. 甫草:大草泽。
8. 行狩:进行狩猎。
9. 之子:这个人,指周王。 苗:夏季打猎称为苗。
10. 选徒:挑选步卒。 嚣嚣:众多貌。
11. 建旐设旄:树立起绘有龟蛇的旗帜,设立起牦牛尾装饰的旗。
12. 搏兽:捕捉野兽。 敖:山名。
13. 奕奕:高大貌。
14. 赤芾(fú):红色蔽膝。 金舄(xì):用金属装饰的厚底鞋。
15.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这里指诸侯参加会猎。 有绎:连续不断。
16. 决:用象牙或兽骨制成的扳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射箭时用以钩弦。 拾:皮制的护臂,套在左臂上。 佽(cì):便利。
17. 调:指箭和弓配合得当。
18. 射夫:参与打猎的男子。 同:协同一致。
19. 举柴:堆积猎物。
20. 四黄:四匹黄色的马。
21. 骖:拉车四匹马中左右两侧的马。 不猗:不偏斜。
22. 不失其驰:指御者驾车熟练,能按规定的速度奔驰。
23. 舍矢如破:发箭命中目标。
24. 萧萧:马鸣声。
25. 悠悠:旗帜飘动貌。
26. 徒御:步卒和御手。 不惊:不喧哗。
27. 大庖:天子的厨房。 不盈:不充满。这里指猎物不多。
28. 征:行,这里指狩猎归来。
29. 有闻无声:只听到队伍归来的声音,却没有喧哗之声。
30. 允:确实。 君子:指周王。
31. 展:诚然,确实。 大成:大的成就。
译文:
我的车已坚固,我的马已齐同。四匹公马多强壮,驾车向东去驰骋。
田猎之车已备好,田猎公马很肥壮。东边有那大草泽,驾车前去行狩猎。
周王去夏猎,挑选步卒声喧闹。树立旐旗设旄旗,在敖山捕捉野兽。
驾驭那四匹公马,四匹马高大雄伟。红色蔽膝金头鞋,诸侯会猎多热闹。
扳指护臂很便利,弓和箭已调整好。射手们已协同一致,帮我堆积起猎物。
四匹黄色马已驾好,两旁骖马不偏斜。驾车奔驰有章法,放箭就能中目标。
马鸣声萧萧,旗帜飘悠悠。步卒御手不喧哗,天子厨房不盈满。
周王狩猎归来,只闻队伍声不见喧哗。确实啊君子,诚然有大的成就。
讲解: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周宣王举行田猎会同诸侯的盛大场面,展现了周朝的强大武力和天子的威严,同时也表达了对周王的赞美和歌颂。
内容分析:
第一章:描述了车马的精良和准备向东狩猎的情景。强调了车的坚固和马的齐同、强壮,为后文的狩猎活动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具体描写田猎的准备工作,包括田车和田牡的状态,以及狩猎地点在东边的甫草。同时,也提到了周王带领众人进行狩猎的情景。
第三章:重点描写周王夏猎时的热闹场面。挑选步卒的喧嚣声、树立旗帜以及在敖山捕捉野兽的场景,展现了狩猎活动的盛大和紧张。
第四章:描写诸侯会猎的情景。四匹公马高大雄伟,红色蔽膝和金头鞋显示了诸侯的尊贵,会猎场面热闹非凡。同时,也描述了射手们的准备工作和狩猎的协同性。
第五章:继续描写狩猎过程。四匹马驾车的状态良好,射手们技艺高超,放箭就能命中目标。展现了周朝军队的强大实力。
第六章:描写狩猎结束后的场景。马鸣声和旗帜飘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步卒和御手不喧哗,天子厨房不盈满,暗示了狩猎活动的有序和节制。
第七章:强调周王狩猎归来的情景,只闻队伍声不见喧哗,突出了周王的威严和统治的有序。最后对周王进行赞美,认为他确实有大的成就。
艺术特色:
铺陈手法:全诗通过对车马、田猎准备、狩猎过程、会猎场面、狩猎结束等方面的详细描写,全面地展现了周宣王田猎会同诸侯的盛大场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的壮观景象。
细节描写:诗中对车、马、旗帜、服饰、武器等细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例如,“赤芾金舄”描绘了诸侯的服饰,“决拾既佽,弓矢既调”描写了射手们的装备和准备状态。
对比手法:通过狩猎前后的对比,如狩猎前的喧闹和狩猎结束后的宁静,突出了周王的统治秩序和军队的纪律性。同时,也通过周朝军队的强大和狩猎的成功与其他可能的威胁进行对比,强调了周朝的强大和稳定。
语言优美: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如“庞庞”“奕奕”“萧萧”“悠悠”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