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汝坟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注释:

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水涯,大堤。

条枚: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nì):饥,一说忧愁。

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

鲂(fáng)鱼:鳊鱼。

赪(chēng):浅红色。

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

孔:甚。

迩(é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译文: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讲解:

主题:关于《汝坟》的主题,学界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思夫诗,女子在汝水之畔砍柴时思念远方的丈夫,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见到丈夫后的复杂情感;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周文王的教化在汝坟之地施行,妇人能勉励丈夫行正道;还有观点认为是周南大夫的妻子担心丈夫懈于王事,劝其以国事为重等。综合来看,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在国与家的矛盾之间的情感挣扎是这首诗的重要主题。

艺术手法:

比兴手法:诗的开头“遵彼汝坟,伐其条枚”,以沿着汝河大堤砍伐山楸树枝起兴,既交代了女子所处的环境和劳作场景,也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基础。山楸树的砍伐与女子的思念和等待相呼应,树枝的生长与砍伐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女子的坚持。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每章的结构相似,仅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如“条枚”与“条肄”,“未见”与“既见”等。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深化了主题,表现了女子情感的变化和发展。

细节描写:“惄如调饥”生动地描绘了女子思念丈夫时的痛苦和饥饿感,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女子的哀怨和惆怅。而“鲂鱼赪尾”则以鱼的劳瘁比喻丈夫的辛苦,以及王室事务的繁忙,进一步烘托了诗歌的氛围。

文化内涵: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在西周崩溃之际,战争频繁,徭役繁重,男子多在外服役或为官,女子则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诗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家庭的担忧,体现了古代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她们在国与家的矛盾中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经

10. 诗经·周南·汝坟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