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式微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式:作语助词,无实义。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胡:何,为什么。

微:非,如果不是。这里的“微”是一种否定的意思。

君:君主。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躬:身体。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讲解: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学界有多种说法。《毛诗序》认为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但这两种说法都缺乏史实佐证。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

诗歌主旨:这首诗以简短的篇幅、重复的句式,表达了服役之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怨愤。他们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劳作,有家不能回,痛苦不堪。

艺术特色:

设问手法的运用:诗中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这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这种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引人注意,启人以思,不言怨而怨自深。

韵脚的特点: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借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

诗经

36. 诗经·邶风·式微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