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颂·思文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注释:
思:语助词。一说为“思念”。
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舜时为农官。
克:能够。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
立:通“粒”,米食。此处用如动词,养育的意思。烝(zhēng)民:众民。烝,同“蒸”,众。
莫:没有人。匪:非。极:最,极至,此指无量功德。一说准则。
贻:遗留。来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麦。一说来是小麦,牟是大麦。
帝:上帝。率育:普遍养育。率,全,遍。
疆、界:都是指疆域。
陈:布陈,遍布,宣示。常:常法,常规,此指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时:通“是”,此。夏:中国。
译文:
文德无比后稷王,功德可以配上苍。
安定天下众百姓,无人不受你恩赏。
你把麦种赐我们,天命用它来供养。
不分彼此和疆界,遍及中国都推广。
讲解:
创作背景:周颂都是西周早期的作品,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对周代先王的颂扬尤为热烈。后稷作为周人的始祖,被周人尊为感天而生的异人,享受庙祭且被用来配祀上帝。此诗便是祭祀周族祖先后稷以配天的乐歌。
内容解析:
开头两句“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强调后稷的文德出众,能够与上天相配。这既表达了对后稷的高度尊崇,也为后文叙述他的功绩奠定了基础。在古代,能与天相配是一种极高的赞誉,说明后稷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极其崇高。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指出后稷养育了众多百姓,没有人不受到他的恩泽。这体现了后稷对百姓的养育之功,他的贡献使得周人得以繁衍生息,为周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后稷遗留了小麦大麦等麦种给人们,这是上帝的命令让他普遍养育百姓。这里既强调了后稷带来农作物种子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后稷的行为是顺应天命,进一步突出了他的神圣地位。
“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表示不分疆界,要将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推广到整个中国。这体现了后稷的功德不仅惠及周人,还将福祉推广到更广泛的地区,具有普世的意义,也反映了周人希望将后稷的农业种植技术广泛传播,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艺术特色:全诗篇幅简短,语言简练,但意旨深远。以崇敬的语气歌颂后稷的功德,表达了周人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反复吟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周人对后稷的尊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