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鄘风·干旄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干旄(máo):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
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
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
素丝:白丝,一说束帛。
纰(pí):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彼:那。
姝(shū):美好。一说顺从貌。
子:贤者。
畀(bì):给,予。
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
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组:编织,束丝之法。
予:给予。
旌(jīng):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
告: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译文:
其一
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
其二
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
其三
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
讲解:
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每章的结构和语句都非常相似,仅在个别字词上有所变化,比如“干旄”“干旟”“干旌”的旗帜变化,以及“四之”“五之”“六之”的马匹数量递增。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不断强化访贤求才的情景与情感。
细节描写:诗中对旗帜和马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素丝纰之”“素丝组之”“素丝祝之”,展现出旗帜装饰的精美;“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体现出聘礼的丰厚。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访贤之人的郑重与诚意,也从侧面反映出贤才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传统观点:多认为这是一首赞美卫文公群臣乐于招贤纳士的诗,叙述了卫国官吏带着布帛良马,树起招贤大旗,到浚邑访问贤才的景况。诗中通过对旗帜、马匹以及礼物的描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与尊重。
其他观点:也有学者认为此诗可能是一首爱情诗,将“彼姝者子”理解为女子,诗中男子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追求心仪的女子。不过这种解读相对较少被主流所接受。
文化内涵:这首诗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对贤才的重视以及招贤纳士的社会风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贤才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国都非常注重招揽贤才。此诗也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