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河广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释:

河:黄河。

苇:用芦苇编的筏子。一说苇即苇叶。杭:通“航”,渡过。

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一说我。

曾:乃,竟。刀:通“舠(dāo)”,小船。

崇朝(zhāo):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竟难容下一条小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讲解:

创作背景:一般认为这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当时卫国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诗人因某种原因久居卫国不能归乡,站在黄河边眺望对岸的家乡,唱出了这首诗。

诗歌特色:

巧用设问与夸张:诗的开篇以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黄河本是壮阔无涯的大河,但诗人却问“谁谓河广”,并说用一片苇筏就能渡过,这是一种极度的夸张。接着说“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将空间距离极度缩小,明明宋卫之间有黄河相隔,但在诗人急切的思乡之情下,竟觉得踮起脚尖就能望见宋国。这种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以及归乡之心的迫切。

运用排比、迭章:诗歌两章重复,通过反复的设问和回答,强化了情感的表达。这种形式不仅使诗歌具有韵律美,也将诗人思乡却不得归的内心苦闷淋漓尽致地倾诉出来。

情感表达:全诗仅仅八句,却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思乡的游子形象。诗人以看似简单的语言,传达出了深厚的情感。他对黄河之宽、宋地之远的否定,实际上是对归家之途阻碍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这种归乡不得的无奈和痛苦,通过夸张的表述,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经

61. 诗经·卫风·河广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