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魏风·陟岵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释:
陟(zhì):登上。
岵(hù):有草木的山。
父曰、母曰、兄曰:这是诗人想象他的父亲、母亲、兄长说的话。
予子:歌者想象中,其父对他的称呼;“予季”是母亲对小儿子的称呼。
夙(sù)夜:日夜。夙:早。
上:通“尚”,希望。
旃(zhān):之,作语助。
犹来:还是归来。
止:停留。
屺(qǐ):无草木的山。
无寐:没时间睡觉。
偕:俱,在一起。
译文:
我登上那草木繁茂的高山,向老父亲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父亲一声叹息:唉!苦命的儿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没有休息的空当;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留恋他乡!
我攀到那光秃秃的高山上,向老母亲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母亲一声叹息:唉!我的小儿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没有睡觉的空当;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抛尸他乡!
我登上那高低起伏的山冈,向我兄长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长兄一声叹息:唉!我的兄弟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他的同伴也一样;还是好好珍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死在他乡!
讲解: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表达了行役之人对父母和兄长的深深思念。春秋时期,普通民众承担着沉重的兵役和劳役,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尤为深切。诗人通过登高远望故乡,想象亲人对自己的挂念和叮咛,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从对面设想亲人思念自己的方式,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的一种独特抒情模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诗也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
艺术特色:
重章叠唱:全诗共三章,每章结构相似,仅更换了所望的对象和亲人嘱托的具体内容,反复咏唱,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使思乡之情层层递进。这种手法在《诗经》中较为常见,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幻境创造:诗人在登高思亲时,进入了一种幻境,仿佛听到了亲人对自己的思念和嘱托。这种想象与怀忆的融会,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动人。它并非诗人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人物语言个性化:诗中亲人的话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父亲的“犹来无止”,既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和期盼,又不失父亲的旷达;母亲的“犹来无弃”,更多地体现出母亲对小儿子难以割舍的情感以及“娘怜少子”的深情;兄长的“犹来无死”,强烈地表现了手足深情以及对兄弟生命的爱惜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