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陈风·东门之池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注释:
池: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护城河,另一种认为是水池。
沤(òu):长时间用水浸泡。在纺麻之前需先用水浸泡,使其变得柔韧,以便剥下麻皮用来织麻布。
淑:善,美。也有说法认为“淑”可作“叔”,指排行第三。
姬:周之姓,在古代也是对妇女的美称。
晤(wù)歌:用歌声互相唱和,即对歌。
纻(zhù):同“苎”,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做绳,可织布。
晤语:对话。
菅(jiān):菅草。芦荻一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浸渍剥取后可以编草鞋。
译文:
东门外的护城河里,可以浸泡麻草。那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可以与她一起对歌。
东门外的护城河里,可以浸泡苎麻。那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可以与她聊天交谈。
东门外的护城河里,可以浸泡菅草。那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可以与她互诉衷肠。
讲解:
主题思想:现代学者多以为此诗描写的是男子对东门外护城河中浸麻女子的爱慕,抒发了两人情投意合的喜悦。诗中反复提及东门之池可用来浸泡不同的纤维植物,这不仅点明了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随着劳动过程的延续,男女之间的感情在不断加深。也有观点认为这可能蕴含着一定的政治隐喻,但这种说法相对较为牵强。
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这种手法在《诗经》中较为常见,它不仅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还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起兴手法:以浸泡麻、纻、菅等劳动场景起兴,自然地引出对美丽女子的追求与爱慕,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质朴、真挚。这种起兴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为后世诗歌创作所借鉴。
人物刻画:虽然诗中对女子的描写较为简洁,但通过“彼美淑姬”这一表述,展现出女子美丽、善良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好女子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