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白驹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注释:
皎皎:毛色洁白貌。
场:菜园。
絷:用绳子绊住马足。
维:拴马的缰绳,此处意为维系,用作动词。
永:长。此处用如动词,延长。
今朝:今天。
伊人:那人,指白驹的主人。
于焉:在这里。
藿:豆叶。
贲然:文饰,装饰得很好。思:语助词。
尔:你,即“伊人”。
公、侯:古爵位名,此处皆作动词,为公为侯之意。
逸豫:安乐。
无期:没有终期。
慎:慎重。
优游:悠闲自得。
勉:“免”之假借字,打消之意。
遁:避世。
空谷:深谷。空,“穹”之假借。
生刍:喂牲畜的青草。
其人:亦即“伊人”。
如玉:品德美好如玉。
金玉:此处皆用作意动词,珍惜之意。
遐心:疏远之心。
译文:
光亮皎洁小白马,吃我园中嫩豆苗。拴好缰绳绊住脚,就在我家过今朝。所说那位贤德人,请在这儿尽逍遥。
光亮皎洁小白马,吃我园中嫩豆叶。拴好缰绳绊住脚,就在我家过今夜。所说那位贤德人,在此做客心意惬。
光亮皎洁小白马,快速来到我的家。为公为侯多高贵,安逸享乐莫还家。悠闲自在别过分,不要避世图闲暇。
光亮皎洁小白马,空旷山谷留身影。一束青草作饲料,那人品德似琼英。走后别忘把信捎,切莫疏远忘友情。
讲解:
主题思想: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学界有多种说法。《毛诗序》认为是“大夫刺宣王也”,即大夫讽刺周宣王不能留用贤者于朝廷;朱熹《诗集传》认为作者是想留贤者,但留不住;明清以后,有人认为是周武王饯送箕子之诗,也有人认为是王者欲留贤者不得,放归山林所赐之诗;今人余冠英《诗经选》则认为是留客惜别的诗。综合来看,此诗可能表达了主人对贤德客人的挽留、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客人离去后主人的思念之情。
内容分析:
前三章:为第一层,写客人未去主人挽留。诗中以白驹吃园中豆苗、豆叶起兴,主人想要拴住白驹,实际是想留住白驹的主人。“以永今朝”“以永今夕”,体现出主人希望客人能多停留一段时间,享受当下的欢乐时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的殷勤好客。第三章中“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刻画了客人的形象。客人有才能可以为公为侯,但生逢乱世,既不能匡辅朝廷又不肯同流合污,只好隐居山林。
末章:为第二层,写客人已去而相忆。主人再三挽留客人,却未得到允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用一束青草和客人品德如玉来表达对客人的赞美。“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则是希望客人离开后不要忘记自己,不要疏远,要时常保持联系。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以白驹作为比兴的对象,白驹毛色洁白、姿态优雅,象征着客人的贤德和高贵。白驹吃草的场景,既自然贴切,又为后文的挽留和思念营造了氛围。
重章叠句:诗歌各章结构相似,语言反复,如第一章的“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与第二章的“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只换了几个字,但在反复吟唱中,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使诗歌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人物刻画:通过对主人留客的行为和言语的描写,以及对客人身份、选择的暗示,生动地刻画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客人的贤德高洁、无奈避世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