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注释:

枌(fén):木名,白榆。

栩(xǔ):柞树。

子仲:陈国的姓氏。

婆娑:舞蹈的样子。

穀(gǔ)旦:良辰,好日子。

差(chāi):选择。

南方之原:到南边的原野去。

绩:把麻搓成线。

市:集市。

逝:往,赶。

越以:作语助。

鬷(zōng)迈:会聚,聚集前行。

荍(qiáo):锦葵,草本植物,夏季开紫色或白色花。

贻:赠送。

握:一把。

椒:花椒。

译文:

东门外的白榆树绿荫蔽日,宛丘上的柞树林枝繁叶茂。子仲家的姑娘,在树下翩翩起舞。

选个好日子,到城南的原野上去。放下搓麻的活计,在集市上欢快地舞蹈。

好日子去欢聚,人群中不断穿行。看你如锦葵花般美丽,你赠我一把香花椒。

讲解:

主题思想: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写男女慕悦的诗。它生动地描绘了陈国青年男女在特定的良辰吉日聚会、歌舞、相互赠答的场景,反映了陈国当时的一种社会风俗。诗中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以及他们在欢乐氛围中的互动。从更深层次来看,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爱情、社交和娱乐的态度与追求。

艺术特色:

场景描写生动:诗歌开篇以“东门之枌,宛丘之栩”描绘出了一个优美的环境,白榆成荫、柞树繁茂,为后文男女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背景。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仅使诗歌具有画面感,也为男女的相遇和互动增添了浪漫的氛围。比如“子仲之子,婆娑其下”,简单的几个字就将女子在树下舞蹈的优美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叙事节奏明快:整首诗的叙事节奏明快,从选择良辰吉日、前往南方之原,到女子放下手中的活计尽情舞蹈,再到男女之间的相互欣赏和赠答,情节层层推进,不拖泥带水。这种节奏的把握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也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人物形象鲜明:诗中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虽然简洁,但人物形象却十分鲜明。女子的美丽、活泼、大胆,男子的倾慕、欣喜,都通过简单的语言表现了出来。例如“视尔如荍,贻我握椒”,通过男子的视角描写女子的美丽,以及女子赠花椒的举动,既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心意,也从侧面反映出女子的热情大方。

文化内涵丰富:“穀旦”这一特殊的时间概念以及聚会的地点“南方之原”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穀旦”可能与当时的祭祀、庆典等活动有关,而“南方之原”也可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这些元素的存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为我们了解古代陈国的文化风俗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诗经

137. 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