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兔罝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注释:
肃肃:网绳整饬严密的样子,一说应读作“sù sù”,恭敬貌。
兔罝(jū):捕兽的网。这里的“兔”有观点认为是老虎的代称,周南地区即江汉之间有呼虎为“於菟”的习惯。
椓(zhuó):打击。
丁丁(zhēnɡ):击打声。布网捕兽,必先在地上打桩,所以有此声音。
赳赳:威武雄健的样子。
公侯:周封列国爵位(公、侯、伯、子、男)之尊者,泛指统制者。
干城:干,盾牌;城,城池。干城比喻捍卫者。
逵(kuí):九达之道曰“逵”,即四通八达的路叉口。
仇(qiú):通“逑”,好伙伴、好配偶的意思。
中林:即林中。
腹心:比喻最可信赖而不可缺少之人。
译文:
捕兽的网结得紧又密,布网打桩声声碎。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护卫。
捕兽的网结得紧又密,布网就在叉路口。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帮手!
捕兽的网结得紧又密,布网就在林深处。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心腹!
讲解:
主题: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多种解读。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赞美武士的诗,通过对他们设置捕兽网的场景描写,展现出武士们的威武雄壮和英勇无畏,表达了对他们能够成为公侯的得力助手和忠诚护卫的赞美。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诗中蕴含着周人尚武的精神,以及对国家军事力量的期望。
艺术手法:
比兴手法:诗的开篇以“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起兴,先描写了紧密的捕兽网和打桩的声音,以此引出后文的赳赳武夫。这种比兴手法将打猎的场景与武士的形象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通过熟悉的打猎场景更好地理解武士的特质。
重章叠句:全诗共三章,每章结构相似,仅在个别词语上有所变化,如“施于中逵”“施于中林”等,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在不断的重复中强化了主题,加深了读者对武士形象的印象。
文化内涵:这首诗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在那个时代,狩猎不仅是一种获取食物的方式,也是一种军事训练和选拔人才的手段。诗中对武士的赞美,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勇敢、强壮和忠诚等品质的推崇,也反映了周人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