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召南·野有死麕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注释:

麕(jūn):同“麇(jūn)”,獐子,比鹿小,无角。

白茅:草名,属禾本科,在阴历三四月间开白花。

包:古音读bǒu,包裹。

怀春:思春,男女情欲萌动。

吉士:男子的美称。

朴樕(sù):小木,灌木。

纯束:捆扎,包裹。

舒:舒缓。

脱脱(tuì):动作文雅舒缓。

感(hàn):通假字,通“撼”,动摇。

帨(shuì):佩巾,围腰,围裙。

尨(máng):多毛的狗。

译文:

一头死去的獐子在荒野,白茅缕缕将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荡,小伙追着来调笑。

林中丛生小树木,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

慢慢来啊少慌张!不要动我围裙响!别惹狗儿叫汪汪!

讲解:

主题理解: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生动地描绘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互动。男子用白茅包着猎获的獐子和鹿,向女子表达爱意,女子起初春心萌动,但在相处中又表现出娇羞和谨慎。关于这首诗的主题解读也存在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它是在赞美淳朴的爱情,也有观点认为诗中描写的场景不太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但从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来看,它主要还是展现了西周时期青年男女之间自然、纯真的爱情状态。

艺术手法:

比兴手法:诗的前两句“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是起兴,以野外的死獐子和死鹿,以及用来包裹它们的白茅,引出男女之间的爱情。白茅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纯洁的象征,用白茅包裹猎物,暗示了男子对女子的珍视和追求。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表达更加含蓄。

语言特色:诗歌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如“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女子的话语直接而生动,将她的娇羞和对男子的提醒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感受到两人之间的微妙情感。

叙事角度:全诗分三段,前两段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后一段全录女子偷情时的言语,侧面表现了男子的情炽热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这种转变叙事角度的描写手法使整首诗情景交融,正面侧面相互掩映,含蓄诱人。

文化背景:此诗创作于西周初期,封建制度尚未确立,男女之间并无严格的“礼”之大防,民风相对淳朴,男女之间的交往和表达爱情的方式比较直接和自然。这首诗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情感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

诗经

23.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