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渐渐之石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注释:

渐渐:借为“巉巉”,险峭的样子。

维其:犹“何其”。

劳:劳苦。一说读为“辽”,指辽远。

武人:指东征将士。

皇:同“遑”,闲暇。

朝:早上。

卒:借为“崒”,高峻而危险貌。

曷:何。

没:尽。

出:出险。

蹢:蹄子。

烝:众多。一说“进”。

离:借作“丽”,依附,此指靠近。

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叫“天毕”。

俾:使。

滂沱:大雨貌。

译文:

山峰险峻层岩峭,高高上耸入云霄。山重重来水迢迢,日夜行军多辛劳。将帅士兵去东征,赶路不论夕或朝。

山峰险峻层岩险,高峻陡峭难登攀。山川逶迤又遥远,不知何时到终点。将帅士兵去东征,一直向前不顾险。

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水踏波过。月亮靠近天毕星,大雨滂沱汇成河。将帅士兵去东征,其他事情无暇做。

讲解: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学界有多种说法。《毛诗序》认为是“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结合周朝的历史背景来看,周幽王时期政治腐败,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侵扰,周朝军队经常出征作战,这首诗很可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东征将士的艰辛与困苦。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东征将士在行军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包括高山险阻、路途遥远、大雨将至等,表达了将士们的劳苦和无奈,以及他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

内容分析:

第一章:“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诗人以险峻高耸的山石起兴,描绘出了征途的艰难。高山巍峨,山水迢迢,暗示了行军的路途遥远且艰辛。“不皇朝矣”说明将士们起早贪黑,日夜兼程,连早晨的闲暇时间都没有,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行军的匆忙。

第二章:“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进一步强调了山石的高峻危险,以及路途的漫长没有尽头。“不皇出矣”则表示将士们深入敌境,已经无暇顾及能否安全返回,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义无反顾。

第三章:“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诗人笔锋一转,描写了途中看到的自然景象。白蹄的猪群涉水过河,月亮靠近天毕星,这都是大雨将至的征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将士们仍然要继续东征,“不皇他矣”,无暇顾及其他,进一步突出了将士们的艰辛和坚定的信念。

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渐渐之石的高峻险阻引出东征的艰难,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如“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还暗示了战争的艰难和不确定性。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简洁质朴,却生动地描绘出了东征将士的艰难处境。重复的句式“渐渐之石……武人东征……”在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将士们的劳苦和无奈。

诗经

232.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 原文、注释、译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