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

其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注释:

龙脊:形容马的脊背形状如龙,这里指代骏马。

连钱:马毛斑驳,毛色花纹像相连的铜钱。

银蹄:白色的马蹄。

锦韂(chàn):用锦制成的马鞍下的垫子,垂于马背两旁以遮挡泥土。

金鞭:用黄金装饰的马鞭。

译文:

骏马的脊背毛纹如连钱,银白的马蹄奔跑起来好像踏着云烟。

却没有人给它编织锦韂,又有谁来为它铸就金鞭呢?

讲解:

1. 意象与描绘手法

意象塑造:诗人开篇就描绘出一匹神骏非凡的马。“龙脊”一词,将马与龙联系起来,龙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高贵、威严和力量,暗示这匹马具有超凡的品质。“贴连钱”细致地描绘出马的毛色,那些如铜钱般的斑纹,不仅体现了马的外观美丽,也从侧面展现出它的与众不同。“银蹄白踏烟”更是生动形象,“银蹄”突出了马蹄的洁白光亮,“踏烟”则给人一种马奔跑速度极快,如在烟雾中穿梭的感觉,使马的形象更加矫健、灵动。

动态与静态结合:前两句诗中,“龙脊贴连钱”是对马的静态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马的外形特征;“银蹄白踏烟”则是动态描写,展现了马奔跑时的英姿,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匹栩栩如生、气势不凡的骏马形象。

2. 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怀才不遇之感:诗的后两句“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笔锋一转,情感由对马的赞美转为深沉的惋惜。这样一匹出众的骏马,却没有人为它编织精美的锦韂,也没有人给它铸造金鞭。这其实是诗人以马自喻,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重用的无奈和悲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诗人李贺就像这匹被冷落的骏马,尽管自身具备优秀的品质和才能,但却得不到应有的机会和待遇。

对现实的批判:通过马的遭遇,诗人也在批判社会现实。社会上可能存在着对人才的忽视,没有给予有才能的人足够的支持和机会,让他们能够施展才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现象。

其二十三: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注释:

武帝: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史记·孝武本纪》谓其“尤敬鬼神之祀”,《汉武内传》称其“好神仙之道”。据《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又喜爱西域汗血马,使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得马甚众。

烧金:谓烧炼金石药物以制丹,迷信者认为服之可以长生。

厩:马棚。

肉马:痴肥的马,凡庸的马。

译文:

汉武帝祈求长生迷恋神仙,让方士烧炼金石药物却只得到一缕青烟。

御马棚里饲养的全是痴肥的凡马,这种马啊又怎能懂得驰上蓝天?

讲解:

创作背景: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家道中落。他才华横溢,诗名早著,却因得不到有力者的引荐,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马诗二十三首》。这组诗非一时一地之作,学者多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 年),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

诗句分析:

前两句:“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诗人开门见山地指出汉武帝迷信神仙,耗费大量钱财让方士烧炼金石药物,结果只得到了一缕紫烟。这里的“得”字看似平常,实则极具分量,对汉武帝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

后两句:“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将视角从汉武帝求仙之事拉回到现实中的马。御马棚中的马都是痴肥的凡马,它们没有能力、也不理解如何飞上青天。这里的“肉马”不仅是实指马的平庸,更是隐喻当时朝廷中那些平庸无能之辈。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古喻今,表面上是写汉武帝的迷信昏庸和御马的不中用,实际上是讽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以及朝廷用人的不当。诗人以马为寄托,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之辈却占据高位的不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诗词大全

91. 《马诗二十三首》唐·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