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南北朝·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笼罩。
四野(yǎ):四面的原野。野,在这里可以读“yǎ”,是古音的遗留。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现。
译文:
敕勒族居住的平川,就在阴山的脚下。天空就像那巨大的帐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天空一片蔚蓝,原野辽阔无边。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下去,显露出成群的牛羊。
讲解:
1. 创作背景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敕勒人在放牧生活中创作的歌谣。当时鲜卑族的北魏王朝非常强盛,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敕勒族也被北魏统治。这首歌很可能是在这种背景下,敕勒人用自己的语言歌唱家乡的山川、草原和畜牧生活,后来被翻译成汉语流传下来。
2. 艺术特色
简洁生动的描写:全诗仅二十七个字,却生动地描绘出北方草原壮丽辽阔的景象。从山川的位置(“敕勒川,阴山下”),到天空和大地的形态(“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再到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风吹草低见牛羊,每一句都简洁而有力地勾勒出草原的特点。
比喻手法的运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句,把天空比作巨大的穹庐(蒙古包),形象地表现出天空的广阔和形状,同时也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这种以熟悉的事物比喻天空的手法,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想象草原的景象。
动静结合的画面感:诗中有静态的描写,如“天苍苍,野茫茫”,展现出天空和草原的广阔、宁静;也有动态的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吹来,原本高高的牧草低伏下去,显露出成群的牛羊,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整个画面立刻生动起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 主题思想:这首民歌表达了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通过描绘敕勒川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富足的畜牧生活,展现了敕勒族生活的地域特色和他们对这片广袤草原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让读者领略到北方草原的壮美景色和游牧民族豪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