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眼前。
讲解:
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即为其中之一。
艺术特色:
动静结合:词的上阕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描绘了静态的明月、树枝和动态的惊鹊、鸣蝉,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鹊儿因月光而惊飞,知了在凉风中鸣叫,这些细微的动态描写,使夜晚的景色更加生动鲜活。
视觉、听觉、嗅觉多感官描写:“明月别枝惊鹊”是视觉描写,展现了夜晚的明亮月色和鹊鸟惊飞的场景;“清风半夜鸣蝉”是听觉描写,蝉鸣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嗅觉和听觉的结合,稻花的香气扑鼻而来,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夏夜的独特景致,也从侧面烘托出了丰收的喜悦。
意境优美: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稀疏的星星在天空中闪烁,山前飘着几点小雨,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夏夜之中。
主题思想:这首词描绘了黄沙岭的夜景,表现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尽管词人当时处于被贬官的困境,但在这宁静的乡村夜晚,他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体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