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偶然写下的诗。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之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回:贺知章回乡时已八十六岁,年纪很大了。
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鬓毛衰(cuī):鬓发疏落、减少。衰,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
不相识:不认识我。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小孩子看见我,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我:“客人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讲解:
1.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此时他已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组《回乡偶书》。
2.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的前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将“少小”与“老大”进行对比,体现出时间的跨度之长。年少离开家乡,归来时已年老,岁月的流逝之感扑面而来。同时,“乡音无改”和“鬓毛衰”也形成对比,虽然口音还保留着家乡的味道,但容颜已老,头发稀疏,这种对比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时光变迁的感慨。
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将诗人的“老”与儿童的“小”进行对比。儿童的天真无邪与诗人复杂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不认识这位归乡的老人,把他当作客人询问,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和家乡变化之大。
语言质朴自然: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用简单的文字就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久别回乡的情景和复杂的心情。如“笑问”一词,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
以小见大,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儿童问“客从何处来”这一小小的场景,展现出了巨大的情感张力。看似简单的一问,却蕴含着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人生变迁的感慨等诸多复杂的情感。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和回归故乡的亲切之感。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年老归乡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对岁月无情流逝的感叹,同时也体现出故乡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即使容颜老去、家乡人事已非,那份对故乡的深情依旧难以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