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先秦·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子衿(jīn):你的衣领。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代衣服的交领。
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宁(nìng):岂,难道。
嗣(sì)音:传音讯。嗣,接续,继续。
子佩:你的佩玉。
挑(tiāo)兮达(tà)兮:往来轻疾的样子。挑,也作“佻”。
城阙(què):城门两边的观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不能传个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玉,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前来?
我走来走去张望着,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个月那样长!
讲解:
创作背景:
关于《子衿》的创作背景,一种说法是这首诗是一首情歌,是一位女子在思念她的心上人。在古代,青年男女有在城阙等地方约会的习俗,诗中的女子可能是在等待情人的过程中,心生哀怨,于是唱出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这首诗可能是一首学子思念老师或者朋友的诗,“子衿”和“子佩”象征着对方的身份,表达了对友人或师长的思念和牵挂。不过从诗中的情感表达来看,第一种说法即爱情诗的观点更为普遍。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和幽怨之情。她对情人充满了牵挂,抱怨情人不来找她,也不给她传递消息,在等待中饱受思念的煎熬,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古代青年男女之间复杂而真挚的爱情。
诗句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的开篇以“青青子衿”起兴,“衿”是衣领,在古代,青色是一种比较庄重的颜色,可能是学子或者贵族青年的服饰颜色。女子看到青青的衣领,就想起了自己心爱的人,“悠悠我心”直白地表达出她内心的思念如同悠悠的流水,连绵不断。“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则体现了女子的幽怨,她心想,即使自己没有去找对方,对方难道就不能给自己传个消息吗?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这一章与上一章结构相似,“青青子佩”是看到对方的佩玉而引发思念。佩玉在古代也是身份和装饰的象征,同样起到了起兴的作用。“悠悠我思”再次强调思念之情。“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则进一步加深了女子的埋怨,她觉得对方应该主动来见她。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最后一章描绘了女子在城阙上走来走去,张望等待情人的情景。“挑兮达兮”生动地表现出她焦急不安的状态。“在城阙兮”点明了等待的地点,城阙是比较高的建筑,适合瞭望,也暗示了女子对情人到来的期待。“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强烈地表达出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深,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个月那么长,将思念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诗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前两章在结构和句式上基本相同,只是将“子衿”换成“子佩”,“我心”换成“我思”,“嗣音”换成“不来”,通过这种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同时也强化了女子思念和幽怨的情绪,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真挚。
心理描写细腻:全诗通过对女子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来表达情感。从看到与情人有关的服饰引发思念,到抱怨情人不给消息、不来相见,再到在城阙上焦急等待的状态描写,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女子复杂的情感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思念和幽怨。
起兴手法的运用:诗中以“青青子衿”和“青青子佩”起兴,由物及人,自然地引出女子对情人的思念,这种手法使诗歌的开头具有形象性,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