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等。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即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讲解: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 年)至庆历三年(1043 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上阕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点明地点是边塞,时间是秋季,一个“异”字总领全篇,既包含了作者对西北边塞风光与内地不同的惊异,也为后文描写的独特景象做了铺垫。

“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了衡阳雁去的典故,大雁到了秋天毫不留恋地向南方飞去,侧面烘托出边塞的寒冷、荒凉,也反映出此地环境的恶劣,连大雁都不愿停留。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生动地描绘了边塞黄昏的景象。“四面边声”从听觉角度,写出了边塞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悲凉、肃杀的氛围;“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景象,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了边塞的壮阔与孤寂。“孤城闭”三个字,既写出了边塞城池在战争环境下的防御状态,也隐隐透露出宋朝在军事上的被动局势。

下阕赏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与灵魂。战士们饮着浊酒,思念着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因为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所以无法归家。这里体现了边防将士们的矛盾心理,既有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又有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

“羌管悠悠霜满地”,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凄凉氛围。悠悠的羌笛声在夜晚响起,地上铺满了寒霜,更加重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士兵们因思念家乡、担忧国家而难以入睡,以至于头发变白、泪流满面。这里将将军和征夫的形象刻画得细腻而深刻,反映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苦,也表达了作者对边防将士的同情与敬佩。

整体意义: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既表现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又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无畏。在词风上,它突破了北宋前期词风的婉约,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大全

179.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