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七日,又名七夕。
今宵:今夜。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牵牛织女:指牵牛星、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古代天帝的孙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激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渡河桥:指传说中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望秋月:仰望秋天的月亮。传说七夕这天晚上,人们抬头仰望月亮,如果看到月亮周围有云雾,就象征着织女在渡河桥与牛郎相会。
穿尽红丝几万条:古代七夕习俗,妇女们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几万条”是夸张的说法,形容参与乞巧活动的人很多,所用的红丝线也很多。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
家家户户的女子都在望着秋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讲解:
1. 创作背景
林杰是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乞巧》是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七夕乞巧是中国古代传统习俗,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当时社会重视这个节日,女子们会在这天祈求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林杰记录下这一热闹的节日场景。
2. 艺术特色
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是实写与虚写相结合。“七夕今宵看碧霄”是实写,点明时间是七夕之夜,人们仰望天空的行为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牵牛织女渡河桥”是虚写,人们在仰望天空时,想象着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也体现了七夕这个节日与牛郎织女传说紧密相连的特点。
细节描写与夸张手法:
后两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家家乞巧”和“望秋月”是细节描写,描绘出家家户户的女子在七夕之夜参与乞巧活动的场景,表现出这个节日的普遍性和隆重性。“穿尽红丝几万条”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参与乞巧活动的女子众多,大家都在认真地穿针引线,祈求智巧,让读者感受到乞巧场面的热闹非凡。
语言通俗易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没有使用生僻的字词和复杂的句式,用简单的文字就把七夕乞巧的习俗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描绘出来,很容易让读者理解并产生共鸣,这也使得这首诗能够广泛流传。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七夕佳节人们乞巧的盛况。通过描绘七夕夜晚人们仰望星空,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以及家家户户的女子望月乞巧的热闹场面,展现了七夕节的传统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女子们对心灵手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