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苏轼四十岁,古人四十岁左右常自称“老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形容出猎时的威武姿势。黄,指黄犬;苍,指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随从乘骑之多,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倾城:全城的人。
太守:指作者自己,苏轼时任密州知州。
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双戟投刺,虎才退却。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酒喝得很畅快。
胸胆尚开张: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派遣像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赦免自己的罪过,重新得到任用。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但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节去云中赦免了魏尚。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变法,自请外任,到了相对偏远的密州。尽管远离朝堂,但他心中仍怀有报国之志。一次出猎活动激发了他的豪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词。
上阕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开篇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定下了整首词的基调。苏轼时年四十,却自称“老夫”,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体现了他内心的一种感慨,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又有对自己仍怀有少年壮志的一种自信与豪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生动地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苏轼带领着众多随从,装备精良,气势磅礴,展现出了他作为地方长官的威严和出猎的盛大场景。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以孙权自比,表达了自己的英勇和自信。孙权曾骑马射虎,苏轼也希望自己能像孙权一样,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武艺,报答百姓的跟随与支持。
下阕赏析: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描述了苏轼在酒酣之际,胸怀更加开阔,胆气更豪。即使两鬓已经微微发白,但他丝毫不以为意,体现了他的豁达与乐观。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苏轼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他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赦免魏尚一样,重新起用自己,让自己有机会为国家效力。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全词的高潮部分,苏轼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他想象着自己拉开雕弓,瞄准西北方向的敌人,将其一举击败,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整体意义: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词的婉约风格,以豪迈奔放的语言,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词中不仅展现了出猎的壮观场面,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