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译文:
迷离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隔着江水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讲解:
创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千疮百孔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藩镇的拥兵自固以及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诗句赏析: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它柔和幽静,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轻淡,却营造出迷蒙冷寂的浓厚氛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常,实则逻辑关系紧密。因为“夜泊秦淮”所以才“近酒家”。前四个字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其更具个性和典型意义,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为下文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打开了道路,像启动了闸门一般,引出了诗人的感慨。
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人以陈后主的荒淫亡国之事,讽刺晚唐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依然醉生梦死。这两句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主题:这首诗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深切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