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朓吟咏处。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这里指单独飘浮的云。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李白长期漂泊,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诗句分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人用“众鸟”和“孤云”的动态,来衬托出敬亭山的幽静。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里的“尽”和“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也描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仿佛世间万物都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他与敬亭山相对。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却没有离开,而是久久地凝望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在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则更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也体现出诗人在孤独的处境中,从敬亭山那里寻到了慰藉。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诗人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实际上深含着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通过与敬亭山的“对视”,表达了自己在孤独中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