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陂(bēi):池塘的岸。
衔:口里含着。文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带有凉意的水波。
腔:曲调。
信口:随口。
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小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讲解:
1. 创作背景
雷震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景色,从诗的内容推测,作者可能是在乡村生活期间,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会,从而创作了这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
2. 艺术特色
画面描写细腻生动:
诗的前两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悠远的乡村晚景图。“草满池塘”,写出了池塘边青草茂盛的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水满陂”则表现出池塘里的水满满的,快要溢出来的状态。“山衔落日浸寒漪”更是精彩,“衔”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山和落日的关系描绘得十分生动,好像山有生命,把落日含在口中一样。“浸寒漪”则写出了落日的倒影在带有凉意的水波中摇曳的情景,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态感。
人物刻画简洁鲜活:
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引入了人物形象——牧童。“横牛背”三个字简洁地勾勒出牧童悠闲自在的姿态,他横跨在牛背上,没有正襟危坐,体现出一种随意和惬意。“短笛无腔信口吹”进一步描绘了牧童的天真烂漫,他手中的短笛随意吹奏,没有固定的曲调,却更能体现出乡村生活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诗中既有“草满池塘”“山衔落日”“浸寒漪”等静态的描写,展现出乡村傍晚宁静的自然风光;又有“牧童归去”“短笛信口吹”等动态的画面,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活力和生机。动静相衬,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和谐美好。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傍晚的美丽景色和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通过对池塘、落日、牧童等乡村元素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也反映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以及乡村人民的淳朴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