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

长林梢:高高的树梢。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

忍能:忍心如此。

入竹去:进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渐近。

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屋漏”此处引申为房子的西北角。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读书人。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一样,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里床头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间断。自从战乱以来,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呢!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安稳不动,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讲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暂时安定下来。但在761年(上元二年)的八月,一场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悲惨遭遇,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身苦难的无奈和叹息,但更重要的是,他抒发了希望天下寒士都能有安稳住所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诗句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开篇以狂风怒号的动态场景起笔,“八月秋高”点明时间是秋末,狂风具有强大的力量,一个“怒”字,赋予秋风人的情感,仿佛它在发怒,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的猛烈和无情。“卷我屋上三重茅”则具体写出了风的破坏力,“三重茅”表明茅草之多,然而却被狂风席卷而去,为下文的种种惨状埋下伏笔。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几句详细描绘了茅草被风卷走后的情景。茅草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的沉落在低洼的水塘里。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展现了茅草四处飘散的状态,一幅凄惨的画面跃然纸上。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人笔锋一转,写南村的儿童抢夺茅草的情景。诗人说这些儿童“欺我老无力”,“忍能”一词表达出诗人的愤怒和无奈,他们公然抱着茅草跑进竹林,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无力阻止,只能回来倚杖叹息。这里的儿童或许是因为贫困而抢夺茅草,但在诗人看来,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凸显了诗人的困境。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这部分内容描写了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屋内的凄惨状况。风停后,乌云密布,天色渐黑,屋内的布被又冷又硬,孩子把被子蹬破,床头屋漏,没有一处干的地方,雨像麻线一样下个不停。诗人自从经历战乱后就睡眠很少,在这样潮湿寒冷的长夜里,更加难以入眠。“丧乱”一词点出了诗人苦难的根源是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个人的不幸与社会的灾难紧密相连。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从自己的苦难联想到天下寒士的处境,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的房屋,庇护天下贫寒之士,让他们都能欢笑的美好愿望。“风雨不动安如山”则进一步强调房屋的坚固安稳。最后,诗人高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体现了诗人无私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怀,只要天下寒士能够有好的住所,自己即使冻死也心甘情愿。

艺术特色: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诗中既有对茅屋被秋风所破这一事件的详细叙述,如茅草被卷走、儿童抢茅草、屋内漏雨等情节,又有诗人在这些事件中的情感抒发,如无奈、叹息、愤怒和希望等,叙事为抒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抒情则升华了叙事的主题,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深沉。

细节描写生动:诗人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如“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通过描写被子的冷硬和孩子蹬破被子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屋内的寒冷和窘迫;“雨脚如麻未断绝”形象地描绘出雨下得又大又密的情景,这些细节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生活困境。

语言质朴自然:全诗语言通俗易懂,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如“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等句子,简单直白,却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无奈和悲哀。同时,诗人在结尾部分发出的激昂的呼喊,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语言铿锵有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诗词大全

16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