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床:对于“床”的解释有多种说法,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指井栏。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中,这方框形的井栏就像古代的床,也称为“银床”。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井栏前的地面上,我还以为是地上结了霜。我抬起头来,望向那明月,低下头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是他离开家乡,仗剑远游的时期。在异乡的一个宁静夜晚,看到明月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从而写下此诗。
艺术特色:
语言简洁自然:全诗仅二十字,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却能以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情感,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意境深远: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写月光的皎洁,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这种氛围引发了诗人的错觉,以为是霜,增添了一种迷离恍惚的意境。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动作描写入手,“举头”“低头”两个简单的动作,将诗人的视线从明月引向内心,形成了一种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情感真挚细腻:诗人通过描写客居他乡的自己在静夜中的所见所感,细腻地刻画了思乡之情。从最初看到月光时的恍惚,到抬头凝望明月时的怅惘,再到低头沉思时的深沉眷恋,情感层层递进,真挚而深沉,引起了无数游子的共鸣。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客居他乡的诗人在静夜中看到明月而引发思乡之情,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诗中的明月成为了寄托思乡之情的载体,诗人借明月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是一首千古传颂的思乡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