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 年)以前。李白是蜀人,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所以峨眉山月对于李白而言可视为故园之月。
诗句赏析:
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既点明了地点,又增加了一种亲近感,仿佛这月亮就是家乡的月亮。“半轮秋”描绘出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的形态,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同时“秋”字也点出了远游的时令。
次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又随着江水流动的画面,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还暗点出秋夜行船之事。这一句的描写让整个画面更加灵动,也为后面的行程做了铺垫。
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这句中“夜发”表明诗人连夜出发,体现出行程的匆忙。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然后向三峡驶去,进一步交代了行程的方向和目的地,也展现出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情与决心。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里的“君”有两种说法,一种指峨眉山月,一种指作者的友人。无论是哪种理解,都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念之情。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增添了这种思念的惆怅。此句语短情长,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特色: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短短二十八字中包含了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共十二字,不仅没有让人感到繁琐,反而通过巧妙的处理,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展现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构思。诗中以“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引发了丰富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