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1. 缺月:不圆的月亮。

2.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3. 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壶声音,所以说“漏断”。

4. 幽人:幽居的人,苏轼自称为幽囚之人,这里指他自己。当时苏轼处境艰难,心情孤寂惊恐。

5.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6. 孤鸿:孤单的鸿雁。

7. 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8. 拣尽寒枝不肯栖:寒枝意广泛,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这里指孤鸿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

9. 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译文:

弯弯的缺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漏壶的水已滴光,人群开始安静。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孤雁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知晓。它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苏轼于1080 年(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初寓定慧院。经历了这场文字狱的打击,他当时的处境艰难,亲友离散,内心充满了孤独与痛苦。

整体意境:词中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空灵的意境。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勾勒出了一个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场景,为幽人与孤鸿的出场奠定了基调。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静谧却又充满了孤独感的氛围,展现出词人内心的寂寞与彷徨。

上阕分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描绘了一幅月挂疏桐、夜深人静的画面,不仅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也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氛围。缺月、疏桐这样的景象,暗示了词人的人生遭遇并不圆满,如同这残缺的月亮和稀疏的桐树一般。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里的“幽人”指的就是词人自己,他独自在这寂静的夜晚徘徊,就像那孤独的鸿雁。这两句将人与鸿联系在一起,通过孤鸿的形象来衬托出词人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表现出了词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分析: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突然惊起又回头,心中的怨恨无人理解。这里其实是词人在借孤鸿表达自己的心境,他经历了“乌台诗案”的冤屈,心中的痛苦和怨恨无人知晓,体现了他的孤独与无奈。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宁愿在寂寞的沙洲上忍受寒冷。这既是对孤鸿的描写,也是词人对自己的一种写照。他坚守自己的操守和信念,不愿随波逐流,即使处境艰难,也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质。

艺术特色:

象征手法:词人以孤鸿自比,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寄托在孤鸿这一形象上,使孤鸿具有了象征意义,深化了词的主题。

意境空灵:整首词的意境空灵,用词简洁凝练,如“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简单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极具感染力的画面,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情感真挚:苏轼在词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将内心的孤独、痛苦、怨恨以及对高洁品质的坚守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心境。

诗词大全

164.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