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平常、轻易。
东风面:春风的面貌,这里指春天的面貌。因为春天多吹东风,所以把春风称为东风。
译文:
风和日丽的日子到泗水之滨游春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很轻易地就能感受到春天的面貌,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春天的景致。
讲解: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面上是一首游春诗。不过,据考证,朱熹未曾北上,泗水当时在金国统治区内。实际上,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所以这首诗可以理解为是朱熹对儒家学说中“仁”境界的一种形象化的赞美和追求。
2.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诗的前两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春日寻芳的美好画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寻找美丽的春色,眼前无边无际的风景一下子焕然一新。这里的“寻芳”体现了诗人的主动探寻,而“一时新”则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给诗人带来的震撼,将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的春日景象相融合。
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进一步深化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诗人很容易就察觉到了春风的吹拂,看到了万紫千红的繁花盛开,这既是对春日景色的具体描绘,又蕴含着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万紫千红”这个词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多彩多姿,也象征着儒家学说中那种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仁”的境界。
虚实相生:从写作手法上看,诗中有实写,如“胜日寻芳泗水滨”,真实地描述了诗人在一个好天气出游的场景;也有虚写,因为泗水在当时朱熹所处的南宋时期是在金国统治区,他实际上很难到达那里去游春。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在表面的游春主题之外,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对儒家思想的赞美等抽象的意义,让读者在欣赏春日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深层的思想情感。
语言浅显易懂:整首诗的语言非常浅显易懂,没有使用生僻的字词和复杂的句式。如“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春日的美好和诗人的情感。
3. 主题思想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通过描写春日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但从深层意义来讲,它是一首蕴含着理趣的诗,体现了诗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诗人以“寻芳”象征对圣人之道的追寻,“万紫千红总是春”寓意着一旦达到了儒家所倡导的“仁”的境界,就会处处感受到如春天般的美好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