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译文:
回忆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座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一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在半夜三更的渔夫歌声中渐渐消逝。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上阕赏析: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开篇直接回忆起当年在午桥宴饮的场景,“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等文人墨客吟诗唱和的地方,这里暗示了作者对前贤的追慕以及当时聚会的高雅氛围。“豪英”一词展现出与作者一起宴饮之人的出众才华和不凡气概。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几句对当时的环境和活动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月光随着流水静静消逝,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下,众人吹笛直到天明,体现出当时的欢乐和惬意。画面感极强,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
下阕赏析: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从回忆拉回到现实,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切仿佛一场梦,而自己经历了北宋亡国、颠沛流离等诸多变故,虽然还活着,但回想起来仍感到心惊胆战。这两句概括了国家和个人在这二十多年间的巨大变化,饱含着作者的沧桑之感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作者闲时登上小阁楼观看雨后新晴的景色,此时心境已与当年不同。“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将古今的兴衰之事都融入到渔夫半夜的歌声中,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把沉重的情感转化为一种旷达的心境,体现了他在历经磨难后的超脱。
总体而言,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