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指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或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讲解: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诗句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横看”描绘出庐山连绵起伏的态势,仿佛一条蜿蜒的巨龙;“侧成峰”则凸显出庐山山峰的险峻和陡峭,如利剑直插云霄。从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更是千姿百态,或雄伟壮观,或秀丽清幽,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诗人在庐山之中游览,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景色,无法看到庐山的全貌,所以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不仅是对游山的感悟,更是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它启迪人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歌意义:这首诗既是苏轼对庐山景色的生动描绘,也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它以庐山为喻,告诉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事物时,要保持客观、全面的态度,不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这种哲理的表达深入浅出,使诗歌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诗词大全

39. 《题西林壁》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