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

其一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一作“黄沙直上”。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指《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越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其二

单于(chán yú):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这里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祭几回:突厥人在拂云堆祭天求福,希望唐朝停止进攻。

神武:英明威武。

和亲:指唐朝和突厥之间的联姻政策。

归去来:意思是回去吧。来,语气词。

译文:

其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一座孤城矗立在万仞高山之中。

羌笛何必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外。

其二

突厥首领北望拂云堆神祠,几回回杀马登台祭祀。

唐朝天子如今多么神勇英武,不肯与突厥和亲,突厥只好无功而返。

讲解:

其一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之涣初入凉州时所作。当时唐朝国力强盛,但凉州一带仍是边塞要地,戍边生活艰苦。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的壮丽风光和戍边战士的生活情感,展现了边塞的风貌。

艺术特色

意境雄浑壮阔:诗的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出一幅壮阔的边塞风光图。黄河奔腾远去,仿佛流入白云之间,展现出黄河的源远流长和磅礴气势。“一片孤城万仞山”则通过对比,孤城在万仞高山的环绕下显得更加渺小和孤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出一种雄浑而苍凉的意境。

抒情含蓄委婉: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借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调,表达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诗人用“何须怨”三个字,委婉地劝解战士们不要哀怨,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边塞的现实环境。这种含蓄的抒情方式,更深刻地体现了战士们复杂的情感,既有思乡之愁,又有戍边的职责。

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艰苦。诗人通过描写黄河、孤城、高山、羌笛等元素,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孤寂和战士们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反映出边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军事防御的重要性。

其二

创作背景:这一首诗可能是在唐朝与突厥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创作的。当时唐朝对突厥采取了强硬的政策,诗人借此诗表达对唐朝国力强盛和坚决抵抗外族侵扰的赞美。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的前两句“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描写突厥首领对拂云堆神祠的祭祀,希望借助神灵的力量来对抗唐朝。后两句“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则将突厥的无奈与唐朝天子的神武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唐朝的强大和突厥的劣势,体现出唐朝在对外关系中的强硬态度。

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诗人在诗中先叙述了突厥的祭祀行为,然后通过“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的议论,表达了自己对唐朝政策的支持和对国家强盛的自豪之情。这种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唐朝国力强盛、天子神武的赞美,以及对唐朝坚决抵抗外族侵扰政策的支持。诗中通过描写突厥的无奈和唐朝的强硬,体现了唐朝在边塞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关系和国家的威严。

诗词大全

74. 《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