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
1. 左迁:降职,贬官,古人以右贵左贱,故称贬官为左迁。
2. 蓝关:距长安不远,在长安附近蓝田县境。
3. 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 年)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 27 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跟从韩愈南迁。
4.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5. 朝奏:早晨送呈奏章。
6. 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7.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8.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9. 肯:岂肯。
10. 衰朽(xiǔ):衰弱多病。
11.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12.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指横亘陕西南部的山脉、终南山。
13.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14. 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这里指贬所潮州。
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讲解:
创作背景:公元 819 年(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诗句赏析:
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此联对比鲜明,“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早晨还在向皇帝进谏,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潮州,既写出了获罪之快,又暗示了皇帝的震怒和处罚的严厉,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怕自己年老体衰也在所不惜。体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展现出他的刚正不阿和大无畏精神。
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是千古名句,借景抒情,情悲且壮。“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在何处;“雪拥蓝关”,前路艰险,马也踟蹰不前。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又流露出对前途的迷茫和担忧,同时还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此联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完美融合,意境雄浑,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稳重,诗人知道侄孙韩湘远道而来,明白自己此去凶多吉少,便向韩湘交代后事,让他在瘴气弥漫的潮州江边收自己的尸骨。既表现了诗人对生死的坦然,又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艺术特色:
风格沉郁顿挫:全诗感情深厚抑郁,如诗人遭贬谪的悲愤、对家人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等情感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同时,手法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首联的对比、颔联的直抒胸臆、颈联的借景抒情等,使诗歌富有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歌既有对自己被贬事件的叙述,又有对沿途景色的描写,还有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抒发,三者相互融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味浓郁,诗意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