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二绝》唐·白居易
《池上二绝》
其一: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其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其一:
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对棋:相对下棋。
局:棋盘。
竹阴清:竹林的阴影很清凉。
其二:
小娃:小孩子。
撑小艇:用竹篙等使小船前进。
不解:不懂得。
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
译文:
其一:
两个僧人坐在山间的棋局旁边对弈,棋盘在竹林的阴影下显得格外清凉。没人能看到他们在竹林中的身影,只能不时听到他们落子的声音。
其二: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的水路。
讲解:
其一
创作背景:这组诗大约作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诗人描绘出了一种静谧的山寺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观察与欣赏。
艺术特色:
以声衬静:诗中通过“时闻下子声”来衬托环境的安静。在清幽的竹林中,看不到下棋的僧人,只听到落子的声音,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使得静谧的氛围更加浓厚。
环境描写:“局上竹阴清”描绘出了下棋场景所处的清凉竹林环境。竹阴不仅给人视觉上的清凉之感,也增添了一种高雅、幽静的氛围,与山僧对弈的活动相契合,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山僧对弈的场景,展现出一种静谧、闲适的山寺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其二
创作背景:与第一首诗创作时期相同,也是白居易在洛阳时所作。诗人以儿童生活为题材,描绘出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艺术特色:
动作描写生动:“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等动作描写,将小孩天真活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撑”字体现了小孩划船的动作,“偷采”则表现出小孩的顽皮、淘气。
细节描写传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是传神之笔。小孩不懂得掩饰自己的行为,使得小船在浮萍中留下一道水路,这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天真无邪,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小孩偷采白莲的场景,展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和活泼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纯真天性的赞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