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译文: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讲解:
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他南归已整整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未被采纳。
上阕赏析: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开篇描绘了中秋之夜月亮的皎洁明亮。“转金波”形容月光流转,“飞镜又重磨”将月亮比作重新打磨过的镜子,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圆润和光芒。这两句不仅营造出了一种空灵、澄澈的意境,也为后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词人手持酒杯,仰望明月,向月中的嫦娥发问。这里的“白发”既指词人自己年华老去,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欺人奈何”则表达了词人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和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悲愤。
下阕赏析: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词人幻想自己能够乘风飞上万里高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这既体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眷恋,也表达了他渴望能够为国家效力、一展抱负的豪情壮志。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传说中月宫里有桂树,桂树的树影会遮挡月光。词人想要砍去桂树,让月光更加明亮地洒向人间。这里的“桂婆娑”暗指朝廷中的投降派和阻碍国家发展的势力,“斫去”则表达了词人想要铲除这些阻碍,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愿望。
总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写和对神话传说的运用,表达了辛弃疾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体现了他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