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此句为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 - 668),当时王勃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具体姓名不详,少府是对县尉的通称。杜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诗句分析: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写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长安被三秦之地护卫着,气势雄伟,显示出了京城的重要地位和壮阔景象;而友人要去的蜀州,在风烟迷茫之中,难以看清,给人一种遥远、神秘的感觉。这两句对仗工整,“城阙”对“风烟”,“辅”对“望”,“三秦”对“五津”,不仅在形式上富有美感,也在内容上巧妙地将两个地方联系起来,隐含着送别的情意。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直接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两人都远离家乡,在仕途上奔波,这种共同的经历让他们在离别时更能理解对方的感受。此联以散调承之,与首联的工整对仗形成对比,使文情跌宕,避免了诗歌的板滞。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对友情的深刻理解。诗人认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相隔天涯,也如同近在咫尺。这一联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悲伤基调,使友情升华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在临别时劝慰友人,不要在岔路口上像小儿女那样哭泣,要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分别。这两句既是对友人的叮咛,也是诗人自己情怀的吐露,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旷达心境。
诗歌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既有离别的伤感,又有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和对友人的劝慰与鼓励。它摆脱了传统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