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村居: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译文: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水东面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他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讲解:

1. 创作背景

辛弃疾长期被罢官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他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体验,在这种环境下,他写了许多描绘乡村生活的诗词。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它展现了乡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场景,反映了词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2. 艺术特色

环境描写生动形象:

词的上阕开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简单的几笔勾勒出农村的居住环境。“茅檐低小”描绘出房屋的简陋,“溪上青青草”则为读者展现了溪边青草茂盛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乡村自然而淳朴的气息。这种环境描写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人物刻画细腻入微:

上阕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通过对老夫妇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展现了他们生活的惬意。“醉里”表明老夫妇略带醉意,“吴音相媚好”则生动地描绘出他们用方言互相逗趣、聊天的温馨场景,让人仿佛能听到他们柔和的乡音和爽朗的笑声。

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通过对三个儿子不同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孩子们的勤劳和天真活泼。大儿子在田间劳作,体现出他的懂事和勤劳;中儿子编织鸡笼,展现出他的心灵手巧;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卧”字将小儿子的顽皮、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词人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细致描写,使整个农村家庭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

语言质朴自然:全词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典故,用简洁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如“茅檐”“溪上”“锄豆”“织鸡笼”“剥莲蓬”等词语,都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活动,使读者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

3. 主题思想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诗词大全

48.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