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等活动。
纷纷:形容多而杂乱。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
遥指:远远地指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一说为地名,在今安徽池州。
译文:
清明节的时候,细雨纷纷扬扬。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请问哪里有酒家可以让我避雨休息呢?牧童远远地指着前面的杏花村。
讲解:
1. 创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日益尖锐。这首诗可能是杜牧在清明时节外出途中所作。清明作为传统节日,人们会进行祭扫等活动,而杜牧在途中看到纷纷细雨和行色匆匆的路人,触发了自己的思绪。
2.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时间和天气状况。纷纷细雨营造出一种迷蒙、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将诗人(或行人)的情感与雨中赶路的情景相结合。“欲断魂”三个字生动地描绘出在清明这个特殊节日里,行人内心的忧愁、哀伤,或是旅途的疲惫与烦闷,这种情感在细雨的烘托下显得更加深沉。
以问答形式展开情节: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通过询问酒家的位置,引出牧童的回答。这种问答的形式使诗歌富有生活气息,情节也随之展开。同时,“遥指”这个动作细节,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仿佛看到远处杏花掩映下的村庄,为全诗增添了一抹亮色。
语言通俗自然:全诗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典故,却能精准地传达出清明时节的氛围和行人的心境。“雨纷纷”“欲断魂”“借问”“遥指”等词语,都是日常用语,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和行人的心情。通过对细雨纷纷、行人断魂以及寻找酒家等情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清明这个特殊节日里的复杂情感,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对慰藉的寻求。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