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长扫:经常打扫。
净无苔:干净得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手自栽:亲手栽种。
一水护田:一条溪水环绕着农田。护,环绕。
排闼(tà):推开门。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农田,好像在保护它;两座青山推开门,把绿色送到眼前。
讲解:
1. 创作背景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这首诗是他题在邻居杨德逢(湖阴先生)屋壁上的。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心情复杂,他在与邻居的交往和对田园生活的观察中,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邻居的高洁品质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2. 艺术特色
描写细腻,动静结合:
诗的前两句“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是对湖阴先生庭院的静态描写。通过“净无苔”体现庭院的干净整洁,“花木成畦”描绘出庭院中花草树木排列整齐有序,并且点明这些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表现出湖阴先生的勤劳和高雅的情趣。
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一水护田”是动态描写,把溪水环绕农田的情景拟人化,赋予溪水“护”的动作,好像溪水是有生命的卫士,守护着农田;“两山排闼”也是动态描写,将两山比作人,“排闼”(推开门)这个动作极具力量感和画面感,使两山仿佛带着蓬勃的绿色闯进人的视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中运用了对偶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和“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组句子是对偶句,句式工整,节奏明快,使诗歌具有形式美和韵律美。同时,“护田”“排闼”“送青”等词语将水、山拟人化,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让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也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之感。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是赞美湖阴先生的生活情趣和庭院的清幽之美。通过对庭院内外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湖阴先生高雅的生活品味、勤劳的品质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以及他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