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表里:即表里山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大河,内踞丛山,形成险峻之势。表里,即内外,这里有相辅相依之意。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亡:指政权的衰乱灭亡。

译文:

(关上)群山绵延起伏,像从不同的方向聚集到潼关来,(关下)波涛滚滚,像在咆哮怒吼,在通往潼关的路上,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十分险要。远望长安,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那成千上万间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无论哪个朝代兴起,受苦的都是百姓;无论哪个朝代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

讲解:

创作背景: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 年),关中大旱,百姓相食,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在命驾西秦的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内容赏析:

开头三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地描绘了潼关的雄伟险要地势。“峰峦如聚”写出了山峦的密集和雄伟,仿佛它们都在向潼关聚集;“波涛如怒”将黄河水的汹涌澎湃比作人的愤怒,赋予了黄河水以生命力和情感;“山河表里潼关路”则强调了潼关的战略重要性,它是内外山河的分界线,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三句不仅写出了潼关的自然景观,也暗示了这里的历史沧桑和战争的残酷。

中间四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作者遥望长安,思绪万千。长安曾是秦汉等多个朝代的都城,曾经辉煌壮丽的宫殿如今都已化为尘土,这不禁让人感到伤心和感慨。这里既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沉思,也反映了朝代的兴衰更替和世事的无常。

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这首曲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王朝的兴衰与百姓的苦难之间的紧密联系。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灭亡,百姓都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因为兴时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亡时则战乱纷飞,生灵涂炭。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的批判。

艺术特色:

意境雄浑:作者通过对潼关山水的描写和对历史的回顾,营造出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山水的雄伟和历史的沧桑相互映衬,使读者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对比强烈:曲中“兴”与“亡”的对比,“宫阙万间”与“都做了土”的对比,以及百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苦难的对比,都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语言质朴:张养浩的散曲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但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首曲中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却能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大全

191.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