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先秦·诗经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式微:式,语气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天黑。
胡不归:为什么不回去。胡,为什么。
微君之故: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微,(如果)不是。君,君主。故,事情。
胡为乎中露:为什么还在露水中(劳作)。乎,于。中露,即露中。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君主本人。躬,身体,引申为本身、自己。
胡为乎泥中:为什么还在泥浆中(劳作)。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我为何还在露水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本人,我为何还在泥浆中劳作!
讲解:
创作背景:
关于《式微》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反映劳役之苦的诗。在古代,百姓要为君主服劳役,这首诗可能是这些服役者在繁重的劳役中发出的怨叹,表达他们对无休止的劳役的不满和对回家的渴望。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情歌,诗中的“君”可能是指所爱的人,“式微”象征着情感的黯淡,整首诗表达的是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和嗔怪。不过,从诗的内容和情感倾向来看,前一种说法更具说服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服役者对劳役生活的哀怨和对回家的急切渴望。他们在繁重的劳役中受尽折磨,通过反复呼喊“式微,式微,胡不归”,质问为什么不能回家,把这种对劳役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也暗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是君主的役使,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艰难处境。
诗句赏析:
“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的开头反复使用“式微”一词,强调了天色已晚,营造出一种压抑、黯淡的氛围。“胡不归”则是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疑问和渴望,天黑了本应是回家的时候,为什么还不能回去呢?这种反复的质问,强烈地传达出他们对劳役生活的厌倦和对家的思念。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和“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两句是对“胡不归”的回答,通过“微君……胡为……”的句式,表明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或者君主本人,他们就不会在露水中或者泥浆中劳作。这种表达把劳役者的苦难和君主的役使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无奈和哀怨。
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诗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两章只在个别字词上有所变化,如“微君之故”和“微君之躬”、“中露”和“泥中”。这种重复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便于吟唱和记忆。同时,通过反复咏叹,加深了劳役者哀怨情绪的表达,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语言质朴:全诗语言简洁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用词通俗易懂,如“式微”“胡不归”“中露”“泥中”等词语,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却能生动地描绘出劳役者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体现了《诗经》的民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