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敌军压境,形势危急。黑云,这里形容敌军的气势。摧,毁。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太阳,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甲,铠甲。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角声满天秋色里:号角的声音在充满肃杀之气的秋色中回荡。角,古代军中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阳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半卷红旗临易水: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霜重鼓寒声不起:夜寒霜重,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台上放置千金,以招揽天下贤才。
提携玉龙为君死:愿意提着宝剑为君王冲锋陷阵而死。玉龙,宝剑的代称。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近,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太阳,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的泥土在暮色中凝聚着如胭脂般的深紫色。部队半卷着红旗来到易水河边,夜寒霜重,战鼓的声音低沉而不响亮。为报答君王在黄金台上恩遇的心意,我愿手携宝剑为君王拼死作战。
讲解: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时有发生,此诗有可能是为鼓舞士气而作。另一种说法是,李贺以乐府古题创作此诗,通过描绘战争场景来表达自己对爱国将士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边塞战争,赞颂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忠诚和爱国精神的赞美,体现出诗人强烈的家国情怀。
诗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联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敌军围城的紧张气氛。“黑云压城”,形象地表现出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汹汹,如同乌云密布,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城欲摧”则进一步强调了局势的危急。然而,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甲光向日金鳞开”却展现出守城将士的英姿,他们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暗示着将士们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与敌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继续描绘战争场景。“角声满天”,通过角声渲染出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在一片肃杀的秋色中,号角声回荡在天空,更增添了战争的悲壮气氛。“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将视觉焦点转移到边塞的土地上,夕阳下的边塞泥土如同胭脂般殷红,在夜色中又渐渐凝成深紫色,这种颜色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边塞风光的壮美,更暗示了战场上鲜血横流的惨烈景象。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颈联写援军的活动。“半卷红旗”,描绘出援军在赶赴战场途中的状态,红旗半卷是为了减小行军的阻力,同时也显示出军情的紧急。“临易水”,提到易水,容易让人联想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诗歌增添了慷慨悲壮的色彩。“霜重鼓寒声不起”,进一步描写了战场上的艰难环境,夜寒霜重,使得战鼓的声音低沉,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战争的不利影响,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尾联直接抒情,点明主题。“报君黄金台上意”,诗人借战国时期燕昭王在黄金台上招揽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受到君主的恩遇和重用,愿意以死相报的决心。“提携玉龙为君死”,“玉龙”指代宝剑,生动地表现出将士们手持宝剑,为君主、为国家奋勇杀敌,不惜牺牲生命的豪迈气概。
艺术特色:
色彩斑斓的画面感:诗中运用了多种色彩词,如“黑”“金”“红”“紫”“霜(白)”等,这些色彩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色彩鲜明而又凝重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激烈和悲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
夸张与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多处使用夸张手法,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通过夸张来突出敌军的强大和守军的英勇。同时,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如“黄金台”象征着君主的恩遇和知遇之恩,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沉。
凝重悲壮的意境:全诗营造出一种凝重、悲壮的意境,从战争的紧张氛围到边塞的壮丽景色,再到将士们的英勇献身精神,无不体现出这种悲壮的色彩。这种意境与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得益彰,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