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宋·杨万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组诗共有六首,全是写春日山行情景。其中第五首最为人们所熟悉,原文、注释、译文、讲解如下:
1. 第五首: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喜欢一作: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放过一作:放出)
注释: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拦:阻拦,阻挡。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赏析:
第一句“莫言下岭便无难”:当头喝起,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这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第三、四句“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山本无知,但“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2. 第一首:
侧塞千山缝也无,上天下井万崎岖。
昨朝曾过芙蓉渡,寻到溪源一线初。
注释:
侧塞:形容山行时左右寻找缝隙通过的艰难情状。
上天下井:形容山势高耸入天,山谷深如井。
芙蓉渡:具体地点,为行程中经过的一处渡口。
溪源一线初:指找到溪流源头时,溪流狭窄如线的样子。
译文:山行途中只见千山相连,竟没有一丝缝隙。山峰高耸入云,山谷深如万丈,行路崎岖艰难。昨天我曾路过芙蓉渡口,如今顺着溪流找到了狭窄如线的源头。
讲解:这首诗状写峡谷险峻、溪水深邃的奇景。“侧塞”形象地写出登山的情状,在山中左旋右转寻找去路,千峰万嶂,重重叠叠,连个缝隙也没有,只好侧身像塞东西似的挤身前进,以动作写景,奇险历历。站在山腰一望,上抵青天,下临深谷,上下都是崎岖险阻,山势逼人,谷势吞身,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3. 其他几首因流传度相对不高,资料有限,暂无法提供详细的解读,但可以提供原文供参考:
第二首:山北溪声一路迎,山南溪响送人行。也知流向金陵去,若过金陵莫寄声。
第三首: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第四首: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说与行人忙底事,金鸡声里促银鞍。
第六首:政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