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先秦·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一方,一边,指河对岸。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逆流。

从:追寻。

道阻且长:道路险阻又漫长。阻,险阻。长,漫长。

溯游:顺流而下。游,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宛,好像、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与“苍苍”同义。

白露未晞(xī):露水还没有干。晞,晒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白露未已:露水还没有完。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河边芦苇长得很茂盛,秋深露水结成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河边芦苇长得很茂密,清晨露水还没干。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高峻。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

河边芦苇长得很繁盛,露水还没有全干。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水边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

讲解:

创作背景:

《蒹葭》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是诗人对心中所爱之人的追求和思念;另一种观点认为它可能是一首用于祭祀的诗,“伊人”或许象征着神灵或者祖先;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代表着贤才。不过从诗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来看,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比较合理。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不懈追寻以及求而不得的怅惘之情。通过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追求过程的反复描述,展现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爱情,也可能象征着对理想、对真理等抽象事物的追求。

诗句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萧瑟、清冷的秋景图。芦苇长得很茂盛,白露凝结成霜,营造出一种朦胧、迷茫的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点出了主人公思念的对象,“在水一方”表明伊人所在的位置,有一种距离感,为下文的追寻做铺垫。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几句写出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两种方式及遇到的困难。“溯洄从之”是逆流而上追寻,但是“道阻且长”,道路险阻又漫长,暗示了追寻的艰难;“溯游从之”是顺流而下追寻,然而伊人“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给人一种飘忽不定、难以企及的感觉。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和“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这两部分与第一章在结构和内容上相似,通过“萋萋”“采采”来描绘芦苇的生长状态,以及“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来体现时间的推移,反复渲染了这种追寻的过程。每一章都在变化中强调了伊人的位置,从“在水之湄”(岸边)到“在水之涘”(水边),看似距离在拉近,但主人公却始终难以真正靠近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和“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同样是在描述追寻的过程中遇到的险阻,“道阻且跻”(道路险阻又高峻)、“道阻且右”(道路险阻又曲折)进一步强调了追寻的艰难;而“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依然表现出伊人如同水中的小洲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诗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三章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在一些字词上有所变化。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便于吟唱和记忆。同时,通过反复咏叹,加深了情感的表达,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主人公那种执着的追寻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意境朦胧:全诗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诗中的“蒹葭”“白露”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加上伊人的若隐若现,使整首诗仿佛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这种意境与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情感相呼应,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诗中运用了“兴”的手法,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自然景象起兴,引出对伊人的思念和追寻。同时也包含了“赋”的手法,如实描写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过程和心理活动,使诗歌既有自然的起兴,又有具体的叙事和抒情。

诗词大全

154. 《蒹葭》先秦·诗经